作者简介
宋 乐︰
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井文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现江苏省音乐家学会葫芦丝巴乌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陶笛专业委员会会长,苏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培训中心葫芦丝巴乌指导老师,苏州市葫芦丝巴乌陶笛专业委员会乡音艺术团团长兼指导老师艺术总监,苏州市老年大学葫芦丝巴乌课程讲师。
2015年首部葫芦丝多声部合奏曲 《姑苏乡音》和葫芦丝歌曲独奏曲《葫芦丝之恋》 在南京全国邀请赛大赛上分别获原创金奖
2015年,2019年,获江苏省葫芦丝巴乌陶笛全国邀请赛评委,获江苏省葫芦丝巴乌陶笛全国邀请赛并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2016年,苏州葫芦丝、巴乌、陶笛艺术节比赛担任评委。
2017原创《 葫芦丝之恋》独奏曲改编曲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邀请赛上获得金奖。
2017年,葫芦丝多声部合奏曲《姑苏乡音》获得苏州市新人新作金奖。
2018,年获得苏州市老年大学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葫芦丝 巴乌 葫芦丝、巴乌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实质上是八孔,后叙),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传统历史上的传承、提升和发展。 葫芦丝、巴乌来自云贵高原,是当地人们用来叙述吟唱动听的神话故事,歌咏劳动生活中的美好,抒发生活中的种种悲哀;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吹管民族乐器。很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是隐藏、停留在云贵高原山区的乐器。 月夜里、竹楼旁、林荫深处、泸沽湖边、田间地头、篝火广场。青年男女吹着它叙述着爱情和生命的力量,其真正的历史已无法考证 ,只有美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给了它代代相传的源泉和永生的希望空间。 葫芦丝和巴乌两者虽是一对孪生兄弟,应该说是巴乌首先出现在大众面前,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民乐团队里就有它的展现和温馨的声音。 自从改革开放,大旅游发展,交通的便捷,因此,葫芦丝也走出了大山。最先给人们接受的是其形状造型特别,极具民族特色和当地云贵风情的旅游纪念品层面上。 葫芦丝和巴乌其款式除了原生态型竹子制作外,红木、玉、景泰蓝等相关工艺应用,更获得人们青睐。游客纷纷购置留念收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其美妙的声音,更是打动着无数人们心房。尽管当时教材寡少,学习者不能深入践行,自己操弄也没有辅助指南,但在力不从心的无奈里也从中也获得兴趣点点。 目前,葫芦丝巴乌的天籁之音不仅在民间处处回响,乐此不疲的爱好者,尤其老年朋友大部分人退休后首选娱乐乐器。 由于易上手,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且无须超高音吹奏,能在短时间内圆音乐梦,出成绩较快,吹奏练习、演奏表演能充分以此来展示自己。广交丝友、娱乐你我他,感觉良好,收获满满。 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对此乐器的学习也随着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喜欢这个乐器,有的地方中、小学还开展特色课程学习葫芦丝、巴乌的吹奏。 该乐器得到不断的改良,高、中、低音,宽音域、双管葫芦丝、巴乌相继改良出现,音域拓宽、音阶增多了,演奏表演能力增强。原本孤陋寡闻的简易乐器,玩具,如今升华,开创新生。 国外音乐爱好者也非常喜欢,其独特的音色,被誉为——中国的萨克斯。民乐大师们的精湛演奏也常常回响在音乐盛典、异国他乡的娱乐殿堂。 随着普及推广,吹奏者甚多。应用曲目也非常广泛。歌曲、戏曲、其他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地方特色民间小调、影视作品、与乐队同台的交响曲等等。 纯属少数民族的乐器的葫芦丝、巴乌,如今在祖国大地得到了推广和较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可以说葫芦丝、巴乌他们如今是一种具有华夏民族特色、文创娱乐吹管品之——古老又新颖的通俗乐器! (器乐系 葫芦丝课程教师 宋 乐)
供稿:器 乐 系
责编:融媒体中心
审核: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