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日子里,在第30个老年节即将到来之际,10月21日市老年大学隆重举行“喜庆十九大 欢度重阳节”暨万寿宫300年纪念活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老龄委主任朱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振一、市政协主席周伟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月华,市政府副市长曹后灵等领导出席纪念仪式。朱民代表市四套班子领导致辞,向全市广大老年朋友、老年教育工作者表示节日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朱民充分肯定了苏州近年来老年教育事业取得的重要成绩,老年大学建设事业取得的积极发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适应苏州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应苏州老龄化人口社会的严峻形势,更大力度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在纪念活动上,苏州市总工会对市老年大学在全省率先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实施免费入学予以表扬。同时还举行了下列活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为苏州市老年大学万名学员承保人身伤害事故责任险交接签约文本;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联通小燕”在苏州市老年大学设立智慧城市信息化公益服务基地揭牌仪式;亨通集团有限公司、亨通慈善基金会为苏州市老年大学助学300万捐赠仪式;苏州广电总台“看苏州”与市教育局、市老年大学联合打造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看苏州手机端老年大学开通仪式。市老年大学万寿宫艺术团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来自全市老年大学领导、教师、学员代表以及各界人士600多人出席了纪念活动。
万寿宫建于公元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是江苏巡抚吴存礼为全城官员举行皇帝生日朝贺大典而兴建的,故名万寿宫。万寿宫从南到北分别有牌坊、宫门、仪门、正殿和东西配殿。殿宇宏伟,庭院深广,牌楼耸峙,石狮雄踞,从仪门到正殿有一条正道,上有篆书“寿”字,代表着万寿之意。万寿宫历经风雨,几经枯荣,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赋予了新的使命。
1951年,万寿宫改称人民文化宫; 1986年辟为青年宫。1985年,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苏州市老年大学应运而生。1991年,经全面修葺,万寿宫划给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将市老年大学发展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将万寿宫全部划归市老年大学用于办学,将学校建设改造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在古殿大院里举办老年大学,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正所谓“古时旧皇宫,今朝新学堂”。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建立具有优质、均衡、开放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同年,召开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全面推进全市老年大学现代化建设。学校顺利成为首批苏州市现代化老年大学。学校发展从此驶上了快车道,开始了新征程。201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将紧靠万寿宫的原轻工局机关大院全部划归市老年大学,市财政专项投入1430万进行校舍建设,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2015年,市政府再拨2400万购置学校周边房产及2100多平方米的地块全部划转学校用于办学,财政另拨360万建设改造。学校现代化发展再注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苏州老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截至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总人口678.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0.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苏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9岁,是全国第二高龄城市。按照国际标准,苏州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老年大学的建设,努力打造老年人的学习乐园。几经建设改造扩建,市老年大学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迈上新台阶。现在,学校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开设8各系、29个专业、105门课程,300个班级,有近11000名学员、15000人次在校学习。学校是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五个十工程”地市级十大名校。
从老街小巷到走进古殿大院,从服务单一对象到服务全社会,从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办学到取得社会广泛支持,从注重硬件建设投入到注重文化内涵发展,从传统管理方式到实施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从简单满足老年人唱歌跳舞活动需要到接受历史文化艺术熏陶……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致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焕发青春活力,努力建设现代化的老年大学。据董宙宙校长介绍,苏州市老年大学下一个五年奋斗目标是:争取把学校建成全国最美的老年大学。 (朱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