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老年大学实现内涵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要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现代化建设,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校长室领导,办公室和教务处统筹,各系密切配合,相关处室共同参与的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和管理体制。通过学年(期)教学工作会议、专题工作研讨会等,就课程现代化建设的相关重点工作研究决策,提出指导意见。
2.成立教学大纲和教材组,加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研制工作,重视教材建设,形成有老年教育特点和本校特色的教材系列。
3.成立课程实施和评价组,加强课程实施各环节的管理,健全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4.成立课程建设研究组,加强课程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重视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的转化。
二、创新课程设置
5.确立课程设置的三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按需施教;三是与时俱进。
6.坚持课程设置的三个原则。一是适应性课程设置与引导性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拓宽外延的“教育超市”课程设置与提升内涵的“阶梯攀登式”课程设置相结合;三是共性化课程设置与个性化课程设置相结合。
7.把握课程创新的三个维度。一是拓宽课程范围的横向维度;二是加强课程深度的纵向维度;三是提升紧跟时代步伐的时尚维度。
三、优化课程实施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高尚的师德素养——做一位学员尊敬的教师;二是精湛的业务素养——做一位学员佩服的教师;三是良好的教学素养——做一位学员满意的教师。
9.加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教学大纲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检查评定学员学业成果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是要组织力量启动新一轮各课程规范化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做好后续动态增补修订工作;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做到按纲施教,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材是展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在课程实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选用好适合本校学员需求的已出版的老年大学通用教材;二是发挥我校长三角地区教材编写协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的作用,积极参与教材的共编共用工作,协作编写出版高质量共用教材;三是对一些地方性课程、特色课程及创新课程,学校组织本校骨干教师或本地专家编写校本教材。
10.创新教学手段。一是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招生报名网络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二是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手机端老年大学精品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通,不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
四、完善课程评价
11.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对课程规划开发和整体实施情况开展专题研讨,提出总体评价意见。
12.专家同行评价,由学校聘请专家、组织同行进行听课活动(包含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随堂听课等),由听课者给任课教师提出评价意见。
13.学员评价,学校通过调查问卷或学员座谈会,获得学员的对某课程教师的评价。
五、健全保障机制
14.完善教师评优评先奖励制度,定期开展教师的评优评先工作,形成激励机制。
15.建立健全教学大纲和教材评优奖励制度,对获全国、省、市优秀教材或教学大纲的作者,给予奖励。
16.经费保障,为了确保课程建设现代化的顺利有效推进,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